3月25日晚间,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公布2021年年度业绩报告。报告显示,2021年,公司海外业务收入达人民币30.86亿元,同比增长约46.79%,并首次达到了公司全年收入的30%以上,创下历史新高。
长飞光纤是一家光谷知名企业,也是全球光纤光缆行业的领先企业。公司是中国光纤光缆行业唯一一家,也是湖北省首家A+H两地挂牌上市的企业。
稳居境内市场份额第一
资料显示,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,位于光谷,2014年在香港挂牌上市,2018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,是湖北省首家也是行业唯一一家A+H股企业。
公司是国内最早掌握光纤预制棒生产技术的龙头企业,光棒产能全球领先。自1992年投产运营以来,公司的光纤预制棒、光纤、光缆三大业务连续稳居境内市场份额的第一位。
据了解,光纤光缆行业最主要的终端客户是三大运营商、政府及部分互联网企业。其中,中国移动、中国电信、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光纤光缆需求量占国内总需求的80%左右。
经过2008—2017年的黄金10年之后,光纤光缆行业从2018年底开始进入了阵痛期,光纤光缆供需关系完全反转,产品价格接近腰斩,导致行业相关厂商业绩均受到影响。2021年中期,随着国内外移动及固定网络建设稳步推进,需求开始呈现企稳回升趋势。
根据CRU于2022年1月发布的报告,全球光纤光缆总需求在经历了2018年下半年以来的下行压力后,于2021年度再度超过了5亿芯公里,全球主要区域需求均恢复了增长趋势。
2021年度内,长飞光纤持续改善预制棒、光纤及光缆生产工艺,提升智能制造水平,优化生产效率及成本结构,拓展了新型产品的应用场景,并持续提升生产效率,成功巩固了光纤光缆主业在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。
年报显示,2021年度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95.36亿元,比2020年度增长约 15.99%;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人民币7.09亿元,比2020年度增长约 30.32%。
海外业务阶段性突破
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电信运营商都在加快建设光纤到户,海外市场光纤光缆需求增长旺盛。
根据天眼查,长芯盛(武汉)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完成了A轮及B轮融资,累计融资金额约人民币6亿元,创下AOC光互连领域最高融资记录,昆桥基金、云锋基金、美团龙珠等知名投资机构参与了融资。
股权穿透图显示,长芯盛为长飞光纤的控股子公司。长芯盛主要从事光电芯片、模组、AOC、综合布线、等相关业务。2021年,长芯盛在超高清视频、虚拟现实、医疗系统、机器视觉、数据中心等应用领域不断取得突破,产品进入多个海外知名大型客户供应链。
数据显示,2021年,长飞光纤海外业务收入达人民币30.86亿元,较2020年约人民币21.03亿元增长46.79%,并首次达到了公司全年收入的32.63%,实现了阶段性突破。
2021年,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,各国不断强化对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。根据CRU的预测,2022年全球所有区域光纤光缆需求均有望增长,其中中国、美国、印度及欧洲等关键区域增速将至少为6%、全球增速预计将超过8%,为自2017年以来最高增速。对于光纤渗透率较低的东南亚、拉美等区域,光纤入户等相关需求预计也将快速增长,有望持续促进光纤光缆及通信网络工程建设需求提升。
巴西及拉美区域为公司海外主要目标市场之一,2021年,公司完成了对位于巴西“长飞宝利龙”的收购,并通过收购长飞宝利龙构建了拉美区域的自有产能。据了解,此次收购是公司在该区域的首次产能布局。
此外,公司位于秘鲁和菲律宾的海外通信网络工程项目,按期完成了建设节点目标,取得了当地运营商客户的高度认可,并获得了后续项目订单。
同时,针对东南亚、非洲、拉美等地的实际需求状况,公司正在扩充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光纤光缆产能,位于波兰的光缆生产设施建设亦在如期推进。
受益“东数西算”
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。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,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的新焦点。
发改委、中央网信办、工信部、能源局于2022年2月联合印发通知,同意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、内蒙古、贵州、甘肃、宁夏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 纽节点,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,标志着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正式全面启动。该部署有望加快打通东西部数据直连通道,提高网络传输质量,并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,实现产业链长期发展。
长飞光纤作为全球光纤光缆行业的领先企业,是国内少数能够大规模一体化开发与生产光纤预制棒、光纤和光缆的公司之一。2021年在原材料价格上涨、运营商市场终端价格下降的双重压力下,公司仍促进了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,实现了稳定的毛利率水平。财报数据,2021年度公司实现毛利率19.63%,其中预制棒及光纤分部毛利率为40.39%。
随着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正式启动,长飞光纤作为新基建代表,数据中心产业链条长、覆盖范围广、带动效应强,有望充分受益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推进,公司2022至2023年的毛利率和盈利有望进一步提升。